支持改革高中通識科回應社會訴求 文 : 丁江浩

《人民日報》指港改革通識切中要害
《人民日報》指港改革通識切中要害

去年,香港社會發生的反修例風波中,有2,300多人被檢控,當中429人屬於18歲或以下的未成年人士,社會不少意見,認為是一些別有用心的教師,透過扭曲高中通識科內容向學生灌輸激進的政治主張及錯誤的國家觀念所導致。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新一份《施政報告》,指出「高中通識教育科的爭議在社會從未停止,未來改革方向必須糾正過去通識教育科被異化的問題」,又表示要重新讓科目成為學生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學習有關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及法治等元素的平台。

教育局隨即提出對高中通識科課程改革的具體建議。對於改革建議,身為通識科教師的筆者十分支持,認為有關建議內容務實,既回應社會人士的憂慮及質疑,亦重新回到通識科設立的初心,就是讓學生從綜合能力的訓練,學懂解難釋疑能力,以教出具有多角度思考、全面而持平的學生。

教育局局長楊潤雄在記者會提出改革高中通識教育科的建議,決定通識科維持必修必考,但通識科文憑試現行1至5**的評級模式,將會轉為「及格」和「不及格」,教育局會訂明重要學習概念,重整和刪減課程內容,包括課時,內容大約會由以往十二個主題減至六個主題,取消獨立專題研究IES,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並提供內地考察機會,學校會為學生至少提供一次考察機會,但不會成為考核成績的一部分。通識科亦會設立適用書目表,意味教科書將要送審。同時,通識科考慮冠以新的科目名稱以適應新的改革。

上述建議,筆者認為課程改革目標清晰,特別是教育局明確提出會為課程訂明重要學習概念,加強知識內涵,建立穩固知識基礎。回顧過去,自高中通識科設立以來,最令人詬病的是通識科的六大單元,包含的十二個主題,牽涉的知識面太闊,以致學生難以精準掌握其中需考核的內容。就以2016年文憑試卷二其中一條要考生解釋為何本地傳統行業衰落為例,考評局指出考生大部分考生並不理解何謂傳統行業,所以未能以傳統行業為例回應問題,以致解說衰落時欠深入。

如果教育局提出需要學生掌握的重要學習概念,例如六大單元,每個單元列明一定數量的概念,讓教師在敎授中能夠向學生清晰解說,學生亦需在相關概念背景下回應考評局設定的試題,以考核學生推論、解難、溝通等能力,有效杜絶學生以往認為通識科考核議題無法把握,成績容易飄忽的弊病。

以往通識教育出現大量爭議,並引起社會公眾批評通識科「教壞」青年人,一定程度在於教育局沒有對通識科設立「適用書目表」,任由學校選用坊間出版社未經送審的教科書,以致有些別有用心的教師使用不恰當的教材,意圖向學生灌輸不正確政治觀念,蠱惑學生參與違法的社會事件。例如: 「今日香港」單元法治精神中的「公民抗命」和「違法達義」等概念。學生長期接受上述錯誤的法治觀念,當然最後走上違法之途是必然之事,故筆者歡迎教育局對教科書加以評審,以防止不恰當教材出現於校園,這是教育局應有之權及應盡之責。

反而筆者對通識科由以往1至5**的評級模式,轉為「及格」和「不及格」有少許保留。教育局認為學生能力達至一個基本水平已足夠,故無須分等級,以釋放學生考試壓力。筆者擔心他日落實有關建議,由於「及格」和「不及格」之間存在的空間實在太大,考生在已知達至「及格」界線內必然出現「分數溢出」效應,即不會花時間鑽研學科知識以力爭上游,反而用應付的心態對付了事。而教師亦只會花更多的時間在那些有機會出現「不及格」的同學身上,最終學與教皆出現不良效果。筆者建議教育局可考慮在「及格」和「不及格」之上,再設立「優異」評級,以供有志於通識相關科目進修的學生憑優異成績入讀心儀大學的學系。

至於坊間有人批評通識科課程改革只要求學生到內地,而非海外考察,並質疑通識科將變成國民教育科,筆者認為這只是污名化通識科改革,意圖將改革政治化而加以炒作。因為重視培養學生的正面價值觀、積極態度及國民身份認同,學習國家發展、《憲法》、《基本法》和法治,是「一國兩制」下特區政府應有之義,過去政府沒有做好相關工作,以致學生沒有德育及國民身分認同的培養,政府應彌補這方面的缺失。而提供內地考察機會,讓學生親身認識國情和國家發展只是一個指導方向,並非存在「排他性」,學校將來仍可以組織其他國家的參觀遊學團。因此,新科目名稱可考慮叫「德育教育科」,名正言順是為品德教育,包含了國民教育、成長教育、社會教育等元素。

總括而言,上述教育局提出的改革建議,有效回應社會公眾對通識科存在的質疑之聲,重建科目認受性,亦充分以學生的利益為首要考慮,例如重整及刪減課程內容,釋放空間予學生學習,以及不設「獨立專題探究」,減輕學生工作量。但今次課程改革始終對通識科教師影響太大,尤其是因應課時減半,騰出來的教師人手何去何從,這關乎教師未來的飯碗問題。故筆者建議改革後課時應是現時通識科的三分之二。一者是課程多,太少課時教不了;二者是如每周縮減至只有4節,教師會由教三至四班,增加到教七八班,編班不合理。同時,將來專科專教的教師肯定會減少,出現大量兼教教師,不利科目發展。

文:丁江浩

民建聯中委

教聯會理事

*作者文章觀點,不代表堅料網立場

最新文章